為何到了清朝中葉又行了?
因為經(jīng)過明末數(shù)十年的戰(zhàn)亂,人口銳減,人均耕地面積上升。加上清朝前葉社會穩(wěn)定,農民的頭上沒有了苛捐雜稅和地主的剝削,緩過氣來之后當然可以豐富種植品種。
換到明末時節(jié),各種苛捐雜稅多如牛毛,官府的徭役不斷,百姓辛辛苦苦種植的麥、豆都不夠填補的,哪里還有余力去種植新作物?
就比如眼前左家的莊子,不種麥、豆,改種玉米、土豆。
產量能有多高還不好說,未必就真的如后世那樣。
即使有,可怎么給官府繳稅?
怎么給地主交租?
拿到市場上去賣,糧商對這些新東西有多少認可度?
必然會壓價,農民又是一筆損失。
除非擁有自己的地盤,廢除苛捐雜稅、地租,又能掌控糧價話語權。否則的話,推廣新式作物就是扯淡。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